第145章

  

车帘掀开,是一只白皙的手,行动间衣袖稍稍往后退去,露出半截藕白的手腕,和手腕相比,那手就显得糙了一些。

随后探出头的是一个梳着双丫髻的脑袋,因为动作过快,她跳下车时那帘子还搭在她头上,拂乱了不少发丝。

“到了到了,不知里面的桌椅有没有搬走,若是搬了,今日可开不了业了。”

她的声音清亮有力,在这困顿的清晨听得人精神一振。

在他后面出来的是另一个男子,比她稍高一些,满脸倦容,将一个大木桶抱下了车。

“太早了,待会儿让我睡一觉。”

这里正是姜宁前几日租在明玉坊的新酒馆,比之前在书院门前的小店宽敞得多,足足有十来张木桌。

京畿的中心就是皇宫,明玉坊离那里不算远,大概隔了三个街市,但这里的租金却比之前在书院盘的那个小店贵多了,租金翻了两倍。

但现在的姜宁给得起。

这酒楼是原先的老板忙着回乡,暂时不会再来京畿了,店铺的老板这才贴了租房的告示。

里面的座椅板凳都是现成的,她只需要带着食材入住就好。

姜宁看了唐户陆一眼,笑着点点头:“可以,前几日都准备好了,今天开业也不会太忙,你睡好后记得去写个告示招人就好。”

门锁打开,酒楼里桌椅板凳都预备得整齐,整洁亮堂,主要是位置不错,是个开餐馆的好地方。

两人把马车上的东西搬到了餐馆中,唐户陆打着呵欠去后院的房间里休息,姜宁则是转身去了厨房。

今早有些忙,她还没吃早餐。

夏日肥虾,青色的虾在后院小缸里游动,看起来呆呆傻傻的,但肥美味足。

这样鲜美的虾,用来做一碗香喷喷的红丝馎饦再适合不过。

馎饦也就是古时所说的面条,但它和普通面条不同的是面中混了鲜嫩的虾肉,煮熟后虾肉会成粉色,面条也会变成淡淡的粉色,便叫了红丝馎饦。

剥壳去线的虾肉呈淡青色,本身就含有汁水,将它们剁碎后拌进面粉里时不用加太多水都可。

加了虾肉的面粉不停在手底下揉搓,让它慢慢从絮状变作面团,随后用擀面杖反复擀平再揉搓,把面本身的筋道压出来。

馎饦在古时也是面片汤的别称,所以这将面团拉成面条的做法有些像拉条子。

面皮拉做二指宽,柔韧有弹性,再撒上一些面粉防止粘黏后就可以下锅了。

面条在水中煮沸期间,她转身把切碎的葱白和大蒜放入锅中炝炒,两者在大火的攻势下放出香味。再加上一些洋葱和香菇作陪,放进处理好的青虾和调料,翻炒几道后加入清水做炖煮一番,这浇头便炝炒好了。

粉红的面条拌上这份蒜香河虾,哪里都是粉粉嫩嫩的,看起来可口极了。

姜宁闻着这香味感叹一声,随后转身拿过一个竹筒,倒出了一些奶色的饮品在碗中。

这是给姬恪做的核桃三物饮,还剩了不少,她就都带出来了。

姜宁抬着这两样东西到大堂里吃了起来,恰好和餐馆斜对面卖馄饨的大娘对上了视线。

那大娘觉得自己偷看被发现了,立刻转过头开始收拾东西。

姜宁:“……”

大娘转头看向街口,像是在等待什么,姜宁也有些好奇。

原本安静的街道渐渐吵闹起来,不少马车从餐馆前经过,还有一些穿着圆领红袍的官员步行其后。

他们中的不少人就这么在小摊边坐了下来,看样子是饿着了,点的馄饨还没吹上几口便放到了嘴中,烫得直呼气。

没过多久,那小摊便坐满了人。

姜宁这下知道为什么了。

原先已故诚帝还在位时,政局稳定,百姓和乐,京畿官员便是五日一上朝,但他病逝后第二年,左丞相便提出三日一朝的申请,但在第三年,这申请变成了日日早朝。

这是怕姬恪使坏,怕他不让小太子参与政事。

这是明眼人都看得出的目的,但姬恪全都批准了。

雍朝现在虽有些动荡,但也只是些小起伏,全都被姬恪压了下来,所以并不是每日都有大事要禀报。

以致于清早天还未亮时百官便到了大殿,但因为无事可议,散朝时又顶着将亮未亮的天色回去。

这一来一去仿佛只是为了见小太子一面一般。

早上早早的就去殿里站了一会儿,肚子自然是饿的,那些没家室的官员便会随意在一家餐馆里吃了再回去。

而明玉坊附近又恰巧住了不少官员,他们自然会在这里吃。

小小的馄饨摊根本做不了几个人,一些官员便把视线放到了姜宁的店里。

四目相对,正在吃面的姜宁站起身,那些官员也相约进了馆子。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